从“七艺”到全科教育
在古希腊的时候,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曾经有“三艺”,就像我们中国的“六艺”一样。你可以理解为三门学科,包括“文法”,“修辞学”,“辩证法”。到后来特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出现之后,又提出了一个“四艺”的概念,在原来“三艺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门学科——算术、几何、天文、音乐。后来到了6世纪时期,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,它们开始把古希腊的“三艺”和“四艺”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个“七艺”的课程体系,又称七门自由艺术。这个“七艺”课程在当时成为了两个主要教育潮流的学术基础,即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。

文法:这是“七艺”最基础的学科,也是人文学科之本。说它是一门科学,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,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读、解释、领悟诗歌、文学及史学作品。说它是一门艺术,主要是指它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写作和讲话。从这一点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典,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教育刚开始可能就是识字教学,学一些蒙学教材。到后来有“三百千千”的时候,我们就先识字,接着再学四书五经。但是其中有两点和这个“七艺”的文法课程是对应的。比如说像我们的诗经,里面就包含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诗歌作品。实际上,在周朝那个年代,确实是“不学诗无以言”,这个是东西方文明源头的一种默契。
我们经常说“春秋大义”,是说春秋的笔法、微言大义等等。我们如果能理解诗意的表达,以及史学那种严谨的表达,对于我们的写作、谈话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素养培育。不管是全科的学习还是全科的教学,都需要从这个最基础的语言观入手,在这个基础上,你才可能真正的开始主课的学习。
修辞学:在西方教育史的解读里,它是谈话的艺术,更是用来传授、解读、解释教义和讲经布道的一门学问。不管是出于宗教教育目的还是世俗教育目的,都需要有人能够解读经典、传经布道、拥有辩才并能够在政治管理制度当中去施展他的辩才、开展民主管理并发挥其职能。而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。比如说《论语》,它就是来解释我们的经典以及文化中关于“道”和“理”等等的核心价值,就是解释、布道过程当中的语录,和西方的修辞学课程也有一种完美的默契。修辞学的发展,不仅仅是语言学语法层面上的修辞,而更重要的是对于文本、对于经典、对于核心价值、对于世界观的一种解读。
当然,我们现在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做到什么?不能做到百花争艳,不能做到百家争鸣,不能做到自由的学术氛围。我们太过于用一种声音、一种价值观去统一我们孩子的思想,所以我们所谓的修辞学,所谓自由的、辩证的从多角度去理解学术、理解知识、理解经典这样的一个教学的艺术,其实做得很不到位。
逻辑学:逻辑学其实也是一门科学,它是理解的科学,思考的科学。我们思考问题、理解问题总要有一种方式或方法,我们要去做解释,要去下定义,要去做概念的界定,要去区别真假,区别什么是真理等等,这就需要用到逻辑学。在中世纪的西方,逻辑学主要用于神学论证以及反驳异教邪说。
中国人对于逻辑学的理解似乎一直都不太深刻。但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逻辑学,它是一种哲学的外显和表达。很多人把孔子视为哲学家,把论语视作哲学著作,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,但是在西方国家,他们有很深厚的哲学或逻辑学背景,他们更佩服的中国哲学经典是《易经》。易经的“不易、变易、简易”可以说是最简约又最精深的一种逻辑学原理。
算术:西方教育家对算术学科的解读是,用数字去测定、定义、或解读这个世界,是一门关于“数”的科学。其实中国文化也一样,我们对世界和整个宇宙的解释,最初也是从几个数字开始的。我们的河图、洛书、易经、阴阳学、五行学、我们解释世界应用于医学、社会伦理、艺术,包括生活当中的实用农业等等,当中都包含着对数理的深刻理解。只不过是我们现在一提传统文化,都偏向于文了。
常常有人会说,数学和逻辑学在自己的大脑中好像从来都没有清晰过。人们可以通过故事、童话、诗歌梦幻起来,却不是那么容易“清醒”,这也恰恰说明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。

几何学:如果说刚才的“算术”是抽象的,那几何学就是对那些看得到的、具体的形的观察和解释。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几何学应用,一部分是建筑,还有一些其他领域如工艺品制造。两者相比,我觉得西方的几何学更完整,体系更丰富。中国也有这个体系,但更多的是偏向于应用。
为什么这样说?在我的理解中,西方有两本关于几何学的经典特别重要,一个是《圣经》,它看似是一种对神、对宗教的信仰,但其实蕴含着西方的价值观,他在建立人间秩序、法律体系的时候以及他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都有很实际的应用功能。另外《几何原本》也特别重要,因为它孕育了西方的哲学、科学研究方法论,甚至西方的社会制度、政治制度、法律制度等基本理念。比如里面讲到的先有公理,然后再进行证明,这是有方法论的。比较起来,中国的几何学更多的是应用于建筑工程、水利工程、器物制造等。
音乐:这又是东西方文明的一个契合点,都对音乐予以重视。西方的音乐开始可能与宗教的祭祀活动相关,但中国的文化不是简单的宗教文化,我们有一个大的唯物论,万物由气组成,我们信仰的是另一个“上帝”,是天道世道,所以我们会把音乐应用于礼仪。比如《诗经》,其实都是文字语言加上音乐,有一部分还要加上舞蹈。它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,而这样艺术形式更多适用于礼教祭祀活动。
中国的文化相对而言是更诗性的,中华民族的艺术在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,更偏向于宁静淡雅,悠远深长的气质;而西方的音乐等艺术则倾向于浓烈、壮阔、雄壮。
天文:这一门课比较特别,我们在现在中小学的课程表是找不到天文学科的,只能在地理课上了解一些天文知识。但在西方,这么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。如果我们了解西方历史,应该知道在启蒙运动、宗教改革时期,其实天文学是率先进行革命的。特别是在科学革命之后,新的科学观被树立起来。

在中国的古代,天文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甚至如果我们不学习天文学,根本就认识不到中国文化的全貌,中国人说“天人合一”不只是说说而已。我们的天学、人学、地学、医学、哲学、农学、文学,哪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天文学。例如《诗经》里的“七月流火”,例如24节气。
中国的文化有一个特点,它极其宏大、开阔,把整个宇宙、人的生命、世界万物看得非常的透彻,然后以一种非常简易的方法把握其中的基本原则,同时他又非常的精微。现在通过显微镜等科学手段,我们的科学家好像已经对物体看得很细致了,对原子、电子、夸克、量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。但其实这些都不够,我们中国的文化,特别是我们的天文学和医学,还看到了生命的、宇宙的更精微的部分。我们中国文化更应该把天文学科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,经常去仰望天空。